多省应届生政策调整,释放毕业生就业新空间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近两年多省放宽应届生身份限制。如明确将应届生认定范围从“毕业当年”拓展至“离校2年内未就业”,取消社保缴纳等门槛,为毕业生提供更长时间的择业期。高校毕业生如何了解政策,实现高质量就业?一起来看!
一、各省调整应届生身份的范围有哪些?
一直以来,应届生身份与一些优待政策绑定,比如校园招聘通道、落户机会与就业补贴等。特别是近年来考公考编热持续升温,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国企及事业编单位的岗位招聘不断向应届生倾斜。2025年国考计划招录3.97万人,其中2.67万个岗位专门面向应届毕业生招录,约占总招录人数的67%。应届生身份作为报考公务员、进国企或事业单位的资格条件,也因此更受毕业生重视。
谁是“应届毕业生”?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应届生身份的界定标准已经出现改变。
根据《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考指南》,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者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许多省份发布政策,将应届生身份限制进一步放宽。如湖北省今年6月份发布的政策规定,全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招录招聘岗位,应当向毕业当年度和离校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放开,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劳动合同作限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早在今年2月份发布相关政策,毕业证书落款年度3年内(含毕业当年度)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报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应届毕业生岗位,不对其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工商注册登记等作限制。
近两年,上海、云南、贵州、山东、湖南、广西、福建等省份均发布有关于毕业生在校园招聘、事业单位、国央企求职中报考条件的规定,明确放宽对毕业生身份的限制,对于毕业两年内(部分省市3年内),无论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交社保等,均可按当年度高校毕业生报考。相关调整主要聚焦于两方面,一是延长应届生“保质期”,明确该群体为近2至3年内毕业的高校生;二是有过工作经历和缴纳社保情况不再作为应届毕业生的否定项。
综上,目前对应届生身份的划分普遍分两种:当年应届生和择业应届生。当年应届生是指在应该毕业的年份即将毕业或者已经毕业的学生。择业应届生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二年,部分省市3年内),在此期间,毕业生可以享受和当年应届生同样的就业待遇,且部分省份规定不受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交社保等方面的限制。
二、放宽应届生报考条件要求的岗位有哪些?
一是公务员岗位。以2025年国考为例,2023年、2024年未落实工作单位,其户口、档案、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者保留在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可以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报考。各地公务员省考也存在放宽应届生身份限制的规定。2025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的报考指南清晰指出:2023年及2024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同样有资格报考标注为“2025年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且并未设置“未就业”或“未缴纳社保”等附加条件,只看毕业年份。这意味着只要毕业生的年份为2023年、2024年或2025年,并满足其他报考要求,均可申请这些针对“2025年应届毕业生”的职位。
二是事业单位招聘岗位。中央及国家机关直属事业单位招聘要求中,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的岗位,两年择业期内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也可以报考。
地方省属事业单位招聘中也有放宽应届毕业生报考要求的相关规定。如上海2024年9月发布政策通知,规定事业单位招收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应向毕业证书落款年度2年内(含毕业当年度)未落实编制内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开放,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作限制。重庆市区县事业单位2025年第二季度公开招聘公告要求中,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2年)未曾被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岗位录取(聘用)过的,可视为应届毕业生,其就业合同(协议)签订、工作经历、社保缴纳等情况不影响报考。
三是国有企业校园招聘岗位。国有企业2026届校园招聘已于近期陆续启动,许多国有企业同时面向26届和25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今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26校招提前批招聘就面向26届高校毕业生和25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省级国企也有类似规定。根据云南省发布的政策,报考云南省各级国有企业、央企在滇机构(由总部统一招考)高校毕业生,在其毕业年度(具体以毕业证书落款时间为准)内,无论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交社保等,均可按当年度高校毕业生报考。贵州省规定,报考贵州国有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其毕业年度(具体以毕业证书落款时间为准)内无论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缴交社保等,均可按当年度高校毕业生报考。
除了体制内的工作机会,一些互联网大厂在今年的校园招聘中,也放宽了对应届毕业生的认定范围。如小米2026顶尖人才校园招聘,就将目标人群定位在2023-2026年毕业的应届生。
三、政策放宽,毕业生如何充分就业?
多省市在应届生身份相关限制放宽,这也意味着,在就业形势复杂的当下,毕业生将有更多时间积极求职,并且拥有更多试错的机会,可以合理利用择业期政策,为职业发展争取更多可能。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建议毕业生从以下几点出发,走好充分就业的每一步。
1.明确目标,提升求职能力
很多毕业生的难,都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过大导致无法接受,这也反映出毕业生对于就业形势的认知不充分和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不清晰。
清晰的自我认知是树立目标关键。建议你一定要花时间去了解自己,回顾大学生活的经历,曾经参与过的实习实践,判断适合自己的求职方向。
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参加企业实践、就业见习、政务实践、社会实践等职业体验活动,积累工作经验,也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帮助自我筛选适合的职业。
如果你对自我认知感到迷茫、对求职就业感到焦虑、对职业规划不太了解、对就业方向把握不准,还可报名参加求职能力实训。通过以上方式,毕业生能对有关行业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提前培养相关工作技能,在毕业求职时形成竞争优势。
2.拓宽视野,主动对接行业岗位所需
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要不断汲取信息,可以多关注专业网站的最新校招信息,多与老师、学长、同学交流,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求职经验,能减少信息差,全面了解各类用人单位特点和需求,进而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深化对就业市场的认识并及时转变思想,提升个人技能以更好的与职业岗位相匹配。
毕业生可以积极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国家支持的产业,这些领域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都会有保障。建议毕业生了解意向区域所急需的人才以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便根据社会需要来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可以结合《紧缺人才目录》了解各地就业机遇,以及各类政策保障支持,并结合区域产业特色与个人专业能力,以“精准适配”为核心策略规划就业方向。详细可以参考《各地最急需紧缺什么人才?从<人才需求目录>读懂就业“风口”》
3.从容尝试不同职业路径
宽容的求职氛围和环境,为毕业生们提供了更大的试错和包容空间和更多选择的机会。
毕业生择业期内,可以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央国企等各类岗位求职。可以建立择业期时间表,关注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招录机会以及企业秋招春招补录、基层就业项目招募等窗口期,同时通过实习或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另外,毕业生可利用较新的专业知识以及对新事物天生敏感、学习能力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尝试专业性强且细分明显的新职业,进入就业蓝海。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6批93个新职业(可参考《新职业有哪些?查这里》),这些新职业蕴藏着新机遇。未来社会的生产生活智能化、产品服务个性化将成为发展趋势,越来越多与此相关的新职业将逐渐从崛起到热门,毕业生们可以在新职业中学会成长、学会增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成为新职业赛道的赢家。
应届生身份政策的松绑,标志着就业市场从“身份标签”向“能力本位”的深层转向。随着多省推进身份限制取消,未来就业环境将更趋公平开放。对毕业生而言,既要在政策范围内积极参与校招、积累基层经验;也需通过职业能力储备、实习适配性提升核心竞争力。唯有将政策机遇转化为成长动能,方能在职业长跑中赢得持久优势。